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1. 熱發泡式(Thermal Inkjet)

代表品牌:HP、Canon

原理

  • 在噴嘴後方有一個微型加熱元件。

  • 當通電時,墨水會被加熱到約 300°C,瞬間產生蒸汽氣泡。

  • 氣泡膨脹時,會將墨水「擠」出噴嘴。

  • 當氣泡消散後,新的墨水會補充進來,準備下一次噴射。

特點

  • 原理像「開水壺冒泡」一樣。

  • 噴嘴結構簡單,成本低,但長期高溫會縮短噴頭壽命。


2. 壓電式(Piezoelectric Inkjet)

代表品牌:Epson

原理

  • 在噴嘴後方有一片 壓電晶體(會隨電壓變形)。

  • 當電壓施加時,晶體變形 → 產生壓力 → 將墨水「擠」出噴嘴。

  • 當電壓消失時,晶體恢復 → 墨水補充進來。

特點

  • 精準控制墨滴大小,可達到極高解析度。

  • 噴頭壽命長,因為沒有高溫加熱。

  • 缺點是成本高,維修不易。


3. 連續式噴墨(Continuous Inkjet, CIJ)

代表品牌:工業用(Videojet、Domino 等)

原理

  • 墨水由高壓泵浦持續噴出,形成 不間斷的墨滴流

  • 透過高頻震動器,墨流被分割成均勻的墨滴。

  • 部分墨滴帶電後,經過電場偏轉,精準落在紙張上。

  • 未使用的墨滴則被回收,循環使用。

特點

  • 像「水龍頭持續出水」,只是經過精準控制。

  • 速度極快,適合工廠流水線(如食品包裝日期噴碼)。

  • 缺點是設備昂貴,耗材維護複雜。


📊 總結比較

技術 工作原理 代表品牌 優點 缺點 適用場景
熱發泡式 加熱墨水 → 產生氣泡 → 擠出墨滴 HP、Canon 成本低、速度快 壽命短、耐用性差 家用、辦公室
壓電式 壓電晶體變形 → 擠出墨滴 Epson 精度高、壽命長 成本高、維修難 專業相片、商用
連續式 墨水持續流動 → 電場偏轉控制落點 工業品牌 速度最快、適合大量噴碼 成本高、不適合家用 工廠流水線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與品牌比較

噴墨印表機的核心技術在於噴頭設計。不同的噴頭技術,會影響列印速度、精細度、成本與耐用度。目前主流有三大技術:熱發泡式(Thermal)、壓電式(Piezo)、連續式(Continuous Inkjet)。

1. 熱發泡式噴墨(Thermal Inkjet)

代表品牌:HP、Canon。

  • ✅ 優點:噴頭製造成本低、速度快、色彩表現佳。
  • ❌ 缺點:噴頭壽命較短、長期高溫可能影響精度。

2. 壓電式噴墨(Piezoelectric Inkjet)

代表品牌:Epson。

  • ✅ 優點:精度高、壽命長、可支援多種墨水(顏料、染料)。
  • ❌ 缺點:噴頭成本高、維修較困難。

3. 連續式噴墨(Continuous Inkjet, CIJ)

代表品牌:工業用印表機(Videojet、Domino)。

  • ✅ 優點:速度極快、適合大量工業標示(食品、包裝)。
  • ❌ 缺點:成本高,不適合一般家用或辦公室。

三大技術比較表

技術 代表品牌 優點 缺點 適用場景
熱發泡式 HP、Canon 速度快、成本低 壽命短、精度較低 家用、辦公室彩色文件
壓電式 Epson 精度高、壽命長 成本高、維修不易 專業相片、商用列印
連續式 工業品牌 速度最快 成本高、複雜 工廠流水線、大量噴碼

結論:該選哪種噴墨技術?

如果你是家用或一般辦公室,HP 或 Canon 的熱發泡式即可;若你重視相片品質與耐用性,Epson 的壓電式更合適;至於工業生產線,則必須依靠連續式噴墨

 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:哪個比較適合你?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 

在辦公室或家庭使用中,影印機噴墨印表機是最常見的兩種輸出設備。它們的功能定位不同,各自擁有優缺點。本文將帶你快速了解它們的差異,幫助你選擇最適合的設備。

影印機的特色

  • ✅ 適合大量列印與複印。
  • ✅ 列印速度快、耐用度高。
  • ✅ 支援雙面列印、掃描、傳真等多功能。
  • ❌ 價格較高、體積大、耗電量高。

噴墨印表機的特色

  • ✅ 價格便宜、體積小,適合家庭或小型辦公室。
  • ✅ 可列印高品質彩色文件與相片。
  • ✅ 操作簡單,耗材容易取得。
  • ❌ 列印速度慢、墨水昂貴、長時間不用容易堵塞噴頭。

主要差異比較

項目 影印機 噴墨印表機
列印速度 快,適合大量輸出 慢,適合少量列印
彩色輸出 以黑白文件為主,彩色需高階型號 彩色相片與文件表現佳
耐用度 高,適合企業與學校 低,適合個人與家庭
耗材成本 碳粉盒價格高,但印量大,單張便宜 墨水便宜,但容量小,單張成本高
體積 小巧

結論:該選影印機還是噴墨?

如果你需要 大量文件列印、長期穩定性,選擇影印機更合適;若你重視 彩色輸出品質與低預算,噴墨印表機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三大主流顯示卡比較與選購建議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三大主流顯示卡比較與選購建議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完整比較與建議

在挑選顯示卡時,許多人會糾結要不要選 40 系列、50 系列或 60 系列。這三個系列都是顯卡市場的主流產品線,但定位與適用族群各不相同。本文將比較它們的差異與優缺點,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顯卡。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三大主流顯示卡比較與選購建議

40 系列顯卡:入門與舊款選擇

40 系列顯卡屬於舊世代產品,價格相對便宜,適合對效能沒有太高需求的使用者。

  • ✅ 優點:價格低廉、二手市場選擇多。
  • ❌ 缺點:效能落後、缺乏新技術支援、不適合未來遊戲需求。

50 系列顯卡:入門級主流

50 系列顯卡通常是主流市場中最入門的選擇,例如 RTX 3050、4050。適合預算有限的玩家或日常使用。

  • ✅ 優點:價格親民、功耗低、足夠應付 1080p 遊戲與文書需求。
  • ❌ 缺點:效能有限,不適合 2K/4K 遊戲與專業工作。

60 系列顯卡:甜蜜點選擇

60 系列顯卡(如 RTX 3060、4060)是許多玩家的「甜蜜點」,效能與價格取得良好平衡。

  • ✅ 優點:效能比 50 系列明顯提升,支援 2K 遊戲與部分專業應用。
  • ✅ 價格相對合理,性價比高。
  • ❌ 缺點:比 50 系列貴,4K 遊戲仍有瓶頸。

40 vs 50 vs 60 系列顯卡比較表

系列 定位 效能 價格 適合族群
40 系列 舊款入門 最便宜 預算有限、只做文書或影音用途
50 系列 主流入門 中低 1080p 遊戲玩家、一般家用
60 系列 中階甜蜜點 中高 中等 2K 遊戲玩家、輕度專業工作者

結論:怎麼選最適合的顯卡?

如果你只是日常使用或輕度遊戲,50 系列足夠;若預算更緊,40 系列也能應付基本需求;但如果你追求效能與長期使用價值,60 系列會是最值得投資的選擇。


硬碟介面 SAS、SATA、U.2 差異介紹|速度、用途與優缺點比較

硬碟介面 SAS、SATA、U.2 差異介紹|速度、用途與優缺點比較

硬碟介面 SAS、SATA、U.2 差異與優缺點

在選購硬碟時,你可能會遇到不同的硬碟介面,像是 SASSATAU.2。這些介面直接影響資料傳輸速度、穩定性與適用場景。本文將帶你認識它們的特色與差異。

1. SATA(Serial ATA)

SATA 是最常見的硬碟介面,廣泛用於桌上型電腦與 NAS。

  • ✅ 優點:價格便宜、相容性佳、家用與商用普遍支援。
  • ❌ 缺點:速度受限(最高約 6Gb/s = 600MB/s)、不適合高效能伺服器。

2. SAS(Serial Attached SCSI)

SAS 主要用於企業級伺服器與資料中心,穩定性與速度高於 SATA。

  • ✅ 優點:支援雙通道、可熱插拔、適合 24/7 高負載環境。
  • ❌ 缺點:價格昂貴、需搭配 SAS 控制卡、不適合一般家用。

3. U.2(前稱 SFF-8639)

U.2 是針對 SSD 設計的高速介面,使用 PCIe 通道,效能遠超 SATA。

  • ✅ 優點:支援 NVMe 協定、傳輸速度高(PCIe Gen4 可達數 GB/s)。
  • ❌ 缺點:需要專用主機板或轉接卡,價格偏高,較少消費級產品。

SAS、SATA、U.2 介面比較表

介面 速度 應用場景 價格
SATA 最高 6Gb/s (600MB/s) 桌機、NAS、一般存儲
SAS 12Gb/s ~ 24Gb/s 伺服器、資料中心 中高
U.2 PCIe Gen3/Gen4,可達數 GB/s 高效能 SSD、企業應用

結論:該如何選擇硬碟介面?

若是一般家用或 NAS,SATA 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;若你需要高穩定性與伺服器應用,SAS 是最佳方案;若追求極速存取,如資料中心或高效能工作站,U.2 介面的 SSD 才能滿足需求。

挑選合適的介面能避免效能瓶頸,並確保系統運作穩定。


SMR、CMR、PMR、UltraSMR 硬碟技術介紹|差異與優缺點比較

SMR、CMR、PMR、UltraSMR 硬碟技術差異與優缺點

傳統硬碟(HDD)依照磁碟記錄方式不同,可以分為 CMRPMRSMRUltraSMR。這些技術直接影響硬碟的速度、可靠性與適用場景。本文將簡單介紹它們的原理與優缺點,幫助你挑選合適的硬碟。

1. CMR(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)

CMR 又稱為「傳統磁記錄」,是目前最常見的 HDD 記錄方式。

  • ✅ 優點:讀寫速度穩定、相容性佳、適合多數應用。
  • ❌ 缺點:單碟容量受限制,難以突破更高儲存密度。

2. PMR(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)

PMR 是 CMR 的一種進化形式,透過「垂直磁記錄」提升單碟密度。

  • ✅ 優點:比傳統記錄密度更高、讀寫效能佳。
  • ❌ 缺點:技術成熟度高,但仍有限制,難以支援超大容量。

3. SMR(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)

SMR 採用「屋瓦式重疊」的寫入方式,讓硬碟能放進更多資料。

  • ✅ 優點:容量大、成本低、適合冷資料備份。
  • ❌ 缺點:寫入效能差(特別是隨機寫入)、不適合 RAID、NAS 或頻繁存取。

4. UltraSMR

UltraSMR 是 SMR 的進階版本,結合新演算法與緩衝技術,提升穩定性。

  • ✅ 優點:容量更大,適合資料中心長期儲存。
  • ❌ 缺點:依然不適合高頻率寫入,定位偏向大容量歸檔。

SMR、CMR、PMR、UltraSMR 適用情境比較

技術 特色 適用情境
CMR 傳統穩定,讀寫速度佳 桌機、伺服器、NAS
PMR 密度更高,效能佳 筆電、商用電腦
SMR 屋瓦式記錄,大容量 冷資料儲存、備份
UltraSMR 進階 SMR,更大容量 資料中心、長期歸檔

結論:如何選擇合適的 HDD 技術?

如果你需要 高效能與相容性,建議選擇 CMR/PMR 硬碟;若你重視 大容量與低成本,且主要用於備份或冷存儲,SMR 或 UltraSMR 是不錯的選擇。但若要搭配 RAID、NAS 或高頻讀寫,建議避免 SMR 系列。


(圖片截自WD官網)

HDD 硬碟種類介紹|3.5吋、2.5吋、NAS、監控、企業級硬碟優缺點

HDD 硬碟種類介紹|3.5吋、2.5吋、NAS、監控、企業級硬碟優缺點

HDD 硬碟種類介紹與優缺點比較

(圖片截自WD官網)

(圖片截自WD官網)

你在挑選硬碟時,是否常聽到「HDD 硬碟種類」這個關鍵字?傳統硬碟(HDD, Hard Disk Drive)依照用途與設計不同,可以分成 3.5 吋、2.5 吋、NAS 專用、監控專用與企業級硬碟。不同種類的 HDD 有不同的優缺點,本文將帶你快速比較。

1. 3.5 吋桌上型硬碟

用途:桌上型電腦、家用伺服器。

  • ✅ 優點:容量大、價格便宜、速度比 2.5 吋高。
  • ❌ 缺點:體積大、耗電量高、不適合攜帶。

2. 2.5 吋筆電硬碟

用途:筆記型電腦、行動裝置。

  • ✅ 優點:體積小、省電、輕便。
  • ❌ 缺點:容量較小、速度慢、耐用度較低。

3. NAS 專用硬碟

用途:Synology、QNAP、TrueNAS 等 NAS 系統。

  • ✅ 優點:針對 24/7 運作優化、支援 RAID、耐久度佳。
  • ❌ 缺點:價格比一般硬碟高。

4. 監控專用硬碟

用途:CCTV、NVR 監視錄影系統。

  • ✅ 優點:適合長時間錄影、大量寫入穩定。
  • ❌ 缺點:不適合一般電腦使用,隨機讀寫效能差。

5. 企業級硬碟

用途:資料中心、大型伺服器。

  • ✅ 優點:高轉速(10K/15K RPM)、壽命長、效能強。
  • ❌ 缺點:價格昂貴、耗電高、噪音大。

總結:如何挑選合適的 HDD 硬碟種類?

如果你需要大容量且價格划算的硬碟,3.5 吋 HDD 是最佳選擇;行動裝置建議選擇 2.5 吋 HDD 或 SSD;伺服器或家用儲存建議選擇 NAS 專用硬碟;長時間錄影則適合 監控硬碟;企業級應用則考慮 企業級 HDD

挑選正確的 HDD 硬碟種類,可以大幅提升穩定性與效能,並確保資料安全。


買 NAS 要注意什麼?購買指南與選擇重點

NAS(Network Attached Storage,網路儲存伺服器)已經成為許多家庭與企業存放資料的首選。但在眾多型號與品牌中,該如何挑選一台最適合的 NAS?以下整理幾個購買時需要特別注意的重點,幫助你避免踩雷。


📌 1. 儲存容量與硬碟槽數

  • 常見有 2-Bay、4-Bay、8-Bay NAS。
  • 要考慮未來擴充性:例如現在用 2 顆硬碟,之後可能會需要 4 顆以上。
  • 支援 RAID(RAID 1、RAID 5、RAID 6、RAID 10)才能確保資料安全。

📌 2. 效能與處理器

  • 入門型多為 ARM CPU,適合檔案共享與備份。
  • 中高階則為 x86 CPU(Intel / AMD),能跑更多應用程式、虛擬機與 Docker。
  • 記憶體可擴充性:至少 2GB 起步,推薦 4GB 以上。

📌 3. 網路與傳輸速度

  • 千兆(1GbE)是基本需求,但若有影音編輯、大檔案傳輸,建議選擇 2.5GbE、10GbE。
  • 支援 Link Aggregation(鏈路聚合)能提升多用戶同時存取效能。

📌 4. 軟體功能與生態系

  • 群暉 DSM、QNAP QTS 等系統都提供豐富的套件(備份、影音、相簿、監控)。
  • 是否支援雲端同步(Google Drive、Dropbox、OneDrive)。
  • 是否能安裝 Docker、VM,提供進階應用。

📌 5. 資料安全與備份

  • 是否支援快照(Snapshot)、遠端備份。
  • 是否支援外接 USB 硬碟備份。
  • 品牌是否有安全更新與長期支援。

📌 6. 價格與品牌選擇

  • 群暉 Synology:操作簡單、套件多,價格略高。
  • 威聯通 QNAP:硬體規格強,彈性高。
  • 其他品牌(TerraMaster、Asustor):性價比高,功能稍有限。

📌 總結:買 NAS 前的檢查清單

✔ 需要多少硬碟槽?
✔ 預算範圍是多少?
✔ 是否需要高效能(Docker、VM)?
✔ 是否需要 2.5GbE / 10GbE 網路?
✔ 是否重視備份功能與快照?
✔ 是否偏好群暉、QNAP 或其他品牌?


NAS 自建 vs 成品 Synology NAS vs Server

機架伺服器當 NAS vs 群暉 NAS|優缺點完整比較

機架伺服器當 NAS vs 群暉 NAS|優缺點完整比較

在企業或個人儲存規劃中,常見的兩種選擇就是 機架伺服器自建 NAS群暉 Synology NAS。到底哪種方案比較適合你?本文將從效能、擴充性、軟體管理、成本與適用場景,為你完整分析優缺點。


📌 1. 硬體效能與擴充性

機架伺服器當 NAS

  • ✅ 可搭配雙 CPU、大容量記憶體,適合高 I/O 環境。
  • ✅ 支援更多硬碟槽(12/24/36 Bay 甚至更多)。
  • ✅ 可安裝 HBA 卡、10G/25G 網卡,效能大幅提升。
  • ❌ 功耗高、噪音大,需要機櫃與散熱。

群暉 NAS

  • ✅ 功耗低、安靜,適合家庭或辦公室環境。
  • ✅ 中小型機種 2~8 Bay,企業級 RS 系列支援 12/24 Bay。
  • ❌ CPU 效能有限,進階應用可能不足。
  • ❌ 擴充 PCIe、網卡彈性較小。

📌 2. 軟體與管理便利性

機架伺服器當 NAS

  • ✅ 可自由安裝 TrueNAS、UnRAID、Linux 自建系統。
  • ✅ 可同時跑虛擬機、Docker、Kubernetes 等多功能應用。
  • ❌ 設定門檻較高,需要 Linux/存儲經驗。

群暉 NAS

  • ✅ 內建 DSM 作業系統,圖形化介面簡單上手。
  • ✅ 套件中心支援備份、監控、相簿、郵件伺服器等應用。
  • ❌ 對進階玩家限制多,部分功能需額外授權。

📌 3. 成本與維護

機架伺服器當 NAS

  • ✅ 二手伺服器性價比高,自由選擇硬碟與零件。
  • ❌ 功耗高,長期運行電費明顯。
  • ❌ 維護需自行處理,零件更換要自己找。

群暉 NAS

  • ✅ 官方保固,軟硬體一體化,穩定可靠。
  • ✅ 功耗低,適合 24/7 長時間運行。
  • ❌ 高階型號價格偏高,記憶體/CPU 升級受限。

📌 4. 適用場景

  • 機架伺服器 NAS: 適合企業、需要高效能 I/O、虛擬化、大量資料備份的人。
  • 群暉 NAS: 適合中小企業、SOHO 或家庭用戶,重視省電、安靜、簡單好用。
  • 混合使用: 很多人會「伺服器當主存儲」+「群暉 NAS 當備份或影音/監控應用」。

📌 總結

如果你追求 效能與擴充性,並能接受較高功耗與維護成本,機架伺服器自建 NAS 會是最佳選擇。
如果你想要 簡單、省心、安靜 的儲存方案,那麼 群暉 Synology NAS 更合適。
對多數中小企業與個人來說,兩者搭配使用往往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

 

wifi 涵蓋

UniFi Wi-Fi 覆蓋規劃:穩定漫遊、高密度連線

我們提供 UniFi 企業級 Wi-Fi 覆蓋規劃與建置:依空間與人數設計AP 點位有線回程(PoE)5 GHz/6 GHz 頻道規劃功率調校,確保 -65 dBm 以上訊號與順暢漫遊。適用辦公室、門市、旅館、校園與倉儲。

目標與指標(Coverage & Capacity)

  • 訊號涵蓋:一般 ≥ -65 dBm;VoIP/視訊建議 ≥ -67 dBm;SNR ≥ 25 dB
  • 頻段策略:5 GHz 為主、2.4 GHz 保底;有 6 GHz 時用於高密度/高吞吐區
  • 通道寬度:2.4 GHz 20 MHz;5 GHz 20/40 MHz(密集建議 20);6 GHz 可 80 MHz
  • 發射功率:5 GHz 中/低、2.4 GHz 低,避免過強導致不良漫遊
  • 同時上線容量:每台 AP 建議 30–40 名活躍用戶(依業務流量而定)

規劃流程(How we work)

  1. 需求盤點:坪數/樓層、牆體材質、同時上網人數、應用(VoIP/視訊/掃描槍)。
  2. 點位設計:AP 置於天花板、空間中心,遠離金屬與牆角;相鄰 AP 信道錯開。
  3. 有線回程優先:以 PoE 交換器拉線為主;Mesh 僅作補點。
  4. 現勘與驗證:走測動線與死角,標示 -65 dBm 等高線
  5. 調校與交付:功率、最小 RSSI、Band Steering、k/v(視兼容啟用 r);提交熱度圖與文件。

AP 型式與場景

  • 吸頂型:開放辦公、教室、展場。
  • In-Wall:旅館/辦公一室一點,並提供桌面有線。
  • 戶外/走廊:防水機種+定向天線沿走道佈建,降低串擾。

快速估算(初步預算/數量用)

  • 依面積:AP 數 ≈(總面積 ÷ 100 m²)× 屏障係數(開放 0.8/一般 1.0/隔間多 1.3)。
  • 依人數:AP 數 ≈ 同時活躍用戶 ÷ 35。

交付內容

  • 熱度圖(-65 dBm 等高線)、通道規劃圖、AP 站點表(名稱/位置/交換器 Port)。
  • 控制器設定(SSID/VLAN、Band Steering、Minimum RSSI、Airtime/Load Balancing)。
  • 維運建議:監控與告警、韌體/頻道維護排程、異常處理流程。

常見問題(FAQ)

Q1. 一層樓放兩三台大功率 AP 可以打滿嗎?

不建議。少量高功率容易造成重疊干擾與漫遊不切換,實際吞吐反而下降。

Q2. Mesh 與有線回程差在哪?

Mesh 便利但會犧牲頻寬/延遲;有線回程最穩定,建議能拉線就拉線。

Q3. 2.4 GHz 還需要嗎?

仍需做相容保底;用戶端以 5 GHz/6 GHz 為主,2.4 GHz 低功率維持覆蓋即可。

Q4. 走廊放 AP 能涵蓋房內嗎?

牆體衰減大,房內訊號與吞吐不佳;點位應靠近實際使用區域。

為什麼選擇我們

  • 專注 UniFi 生態:AP/交換器/控制器一體化導入與維護。
  • 覆蓋 + 容量雙目標規劃,高密度場合同樣穩定。
  • 完備文件與教戰手冊,降低後續營運成本。

立即諮詢:提交平面圖與人數峰值,我們 1–2 個工作日提供點位草圖與初估數量。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三種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(熱發泡式、壓電式、連續式) 的 工作原理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噴墨印表機噴頭技術種類解析|熱發泡、壓電式、連續式比較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影印機 vs 噴墨印表機|功能差異、優缺點與選購建議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三大主流顯示卡比較與選購建議

顯卡一定要用 40、50、60 系列嗎?三大主流顯示卡比較與選購建議

硬碟介面 SAS、SATA、U.2 差異介紹|速度、用途與優缺點比較

SMR、CMR、PMR、UltraSMR 硬碟技術介紹|差異與優缺點比較